跳至主要内容

色目人,意为各色名目之人,是元朝时主要对中亚、西亚、欧洲民族的统称,也是元朝的四类人民之一,在元朝政府的归类上一切非蒙古人、汉人、南人的族群都算是色目人[1];其地位在蒙古人之下,汉人、南人之上,并被当时的蒙古人视为“阔端赤”(意为家人、同伴或随从)[2]。徙居中原的色目人大约有三、四十万

 色目人,意为各色名目之人,是元朝时主要对中亚西亚欧洲民族的统称,也是元朝的四类人民之一,在元朝政府的归类上一切非蒙古人汉人南人的族群都算是色目人[1];其地位在蒙古人之下,汉人、南人之上,并被当时的蒙古人视为“阔端赤”(意为家人、同伴或随从)[2]。徙居中原的色目人大约有三、四十万。而在江浙闽地区的色目人,在元朝灭亡后和滞留的蒙古人一起沦为堕民,或自发改汉姓,隐入汉民族当中。

在《元史》提及的名称包括色目人[3]诸色人[4][5],而色目人一词亦在元朝《元典章刑部》多次被提及。

种族[编辑]

大德八年(1304年)定义除了蒙古人汉人南人外,均为色目人。[1]

色目人的族群包括回回人、粟特人、党项人、吐蕃人、亚述人阿拉伯人畏兀儿人、波斯人犹太人突厥人斯拉夫人等,当中以粟特人、波斯人、阿拉伯人等中亚和西亚民族为主。

元末明初陶宗仪的《南村辍耕录》中认为色目人有31种:葛逻禄钦察、唐兀(党项)、阿速(奥塞梯人)、秃八(图瓦)、康里、苦里鲁、阿儿浑、合鲁歹、火里剌、撒里哥、土伯特(吐蕃)、雍古歹(汪古)、密赤思、夯力、苦鲁丁、贵赤、匣拉鲁、秃鲁花、掘儿察歹、刺乞歹、赤乞歹、畏鲁儿(畏兀儿)、回回南蛮、火里剌、甘土鲁、乞失迷儿(克什米尔人)、哈剌吉答歹、秃鲁八歹、撒儿哥(切尔克斯人)。

清代钱大昕说有三十三种色目人。箭内亘认为色目人其实只有二十种上下。苦里鲁与火里剌,匣拉鲁是葛逻禄的重复,秃鲁花是一种蒙古军人,夯力是康里的重复。

日本学者船田善之宣称,“色目人”是汉语词汇,在同时期的蒙古语史料中他没有找到相当于色目人的词汇。[6]

中国学者胡小鹏认为,“色目人”一词虽然是汉语,但在用于族群划分时是相应的蒙古语词汇“合里”(qari)或“合里·亦儿坚”(qariirgen)的译语,因此“色目人”一词所涵盖的对象在蒙古语世界与汉语世界并不完全一致,其边界是动态而有一定的模糊性;蒙元政权的多民族政策从根本上而言是蒙古至上主义,即蒙古(国人)与非蒙古(合里)的二等人制,四等人制是细化的说法,汉文化意识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。[7]

地位[编辑]

有说法指“色目”是为政治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族群,用以协助蒙古统治,牵制汉族。[8]他们也以工匠与商人的身份受重用。

任官方面,蒙古人享有优先权,此外依色目、汉人、南人的次序而有所差异。中央及行省各重要机构,须由蒙古人担任首长,色目人中个别亲信可以充任。各级地方官署的长官达鲁花赤皆由蒙古、色目担任。元廷严行禁止汉人、南人拥有武器(军人例外),而蒙古、色目不在此限。[9]

另一种说法是元代许多高级官吏都由蒙古人、色目人充当并不是因为“四等人制”的关系,而是“根脚(社会出身)”的反映。史料记述元朝的长官应是由蒙古人担任,但都不能说明色目人的地位比汉人和南人高。[6]

元代户籍分类方式是:先划分为北人户和南人户,分别相当于侨寓和土著。然后,把北人户划分为色目(人)户和汉(儿)人户。色目(人)户还分划分为蒙古人户、畏吾儿户、契丹人[10]回回人户、河西人户。

在元末明初,明太祖评元朝的制度:“所在官司辄以蒙古色目人为之长,但欲私其族类羁縻其民而矣。”[11]

著名人物[编辑]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 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根本就是错误的? 某生者 以前早有路了,以后也该永远有路。 2,182 人也赞同了该回答 首先声明,截至目前,一切清宫剧里的礼节规矩几乎没有一样是对的。 胡乱举几个栗子,纠正大家的错误常识: 常识一:新皇帝登基要大鼓大吹,要奏丹陛大乐、中和韶乐之类的庄严音乐。 纠正:从来清代这些乐器都是“设而不作”的,拿出来好看而已,在真实位面里的皇帝登基,从来是一片寂静,唯闻零星的马蹄声和清脆的响鞭。 常识二:但凡是个官都称大人。 纠正:一般清代习惯,官至二品才叫大人。一个县令知府,是没有资格叫大人的,顶多称一声老爷。 常识三:但凡某家人门前总挂着牌匾,写着某府某宅之类。 纠正:在清代,只有寺庙道观会挂门匾,《红楼梦》的“敕造荣国府”也是杜撰的,“敕造”两字只有寺庙才用,正常人家绝不会挂着某府的牌匾,顶多是中了进士出了状元,可以挂上牌匾写着“状元第”之类,也是起着炫耀摆谱的目的,而不会标明主人姓氏。 常识四:但凡有人物出场,都要喊“某某某驾到!”或“某某到!” 纠正: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。任何人的到访,尤其官员之间往来,必然事先通知,或递送帖子,或派人告诉,绝没有突然说一声就上场的道理,更其不可能喊出来。要喊只有一种情况,即六部堂官因满汉分置,且从来不会到齐,因此六部堂官中某一人到了,就有人喊某部某大人到!喊的目的是让部员知道长官来了,可以汇报工作了。 常识五:所有大臣觐见皇帝,说的第一句都是“臣某叩见皇上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皇帝还必须说:“平身”大臣才能爬起来。然后巴拉巴拉推进剧情。 纠正:以上台词完全出自戏曲,跟历史搭不上边。那么真实的皇帝召见臣子是如何的呢?首先,清代皇帝从不在老歪脖子树殿上朝,怎么也是“御门听政”而且随着皇帝的懒性越来越大(和明朝一样),御门听政连形式都不走了。在清代正常的皇帝召见臣子按如下程序: 先由外奏事处登记,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再某日第几起。皇帝吃早饭时(天色未明),桌上摆好绿头签,饭后分起召见。有合在一起(如和军机大臣一起)的,有单独的。譬如再养心殿东暖阁(皇帝召见臣子只会再偏殿或是暖阁),皇帝坐在前窗的木炕上,太监们都退出(召对期间,任何旁人都不准在场),内奏事处太监带领应召官员来到暖阁门前,掀起帘子让官员进去,太监退到殿外。这位官员进门,站着说:“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。”然后跪安、起立,走几步到皇帝面前,跪在一个红边

【长相思】之融合以后渐渐被遗忘的东夷族,也是汉族人的祖先。从伏羲氏到秦始皇,东夷与华夏族的千年恩怨,政权轮替/炎帝不止一个/上古五帝都是出自黄帝一脉,是太史公有意犯的错/绝地通天不是神话 - YouTube

  【长相思】之融合以后渐渐被遗忘的东夷族,也是汉族人的祖先。从伏羲氏到秦始皇,东夷与华夏族的千年恩怨,政权轮替/炎帝不止一个/上古五帝都是出自黄帝一脉,是太史公有意犯的错/绝地通天不是神话 - YouTub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