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, 2023的博文

依照明帝國的宗藩制度規定,歲祿方面為(在理想狀態下):

  @0805qwert 5个月前 依照明帝國的宗藩制度規定,歲祿方面為(在理想狀態下): 親王一萬石、郡王及公主駙馬兩千石、鎮國將軍一千石、輔國將軍及郡主儀賓八百石、奉國將軍及縣主儀賓六百石、鎮國中尉及郡君儀賓四百石、輔國中尉及縣君儀賓三百石、奉國中尉及鄉君儀賓兩百石。 當然,規定是如此規定,但是宗藩歲祿自洪武朝開始就不曾給足過了。根據萬曆朝時期的名文人,官至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所寫的《弇山堂別集》第六卷、〈異典述〉第一章、【親王歲祿之異】節的記載: 『親王歲祿萬石。考宣德(宣宗朱瞻基年號)元年,周王(周憲王朱有燉)歲祿加至兩萬石,以太宗(也就是朱棣)母弟也。 漢、趙兩王(也就是朱高煦與朱高燧)又加至各三萬石,以太宗親子也。 若代王六千石(代隱王朱仕㙻)、唐王五千石(唐靖王朱瓊烴)、韓王三千石(韓恭王朱沖𤊨)、伊王(伊簡王朱顒炔)遼王(朱貴烚,後於1439年被廢,無諡號)兩千石、岷王(岷莊王朱楩)一千五百石、肅王(肅康王朱贍焰)一千石。則以邊餉不濟,或多賜莊田草場以益之,非有隆殺也。』 以上記載,就充分地顯示出除了周、漢、趙三藩之外,其餘各藩親王最多只領到六千石、最少甚至只領到一千石的歲祿。其餘不足的部份,則「多賜莊田草場以益之」。就連宗藩中最高級別的親王,歲祿都沒有給足了。以下其餘宗室成員,又何足道哉?

古代氏族的稱呼,是有一定規則的

  @user-ol8gz9zm6u 1年前 古代氏族的稱呼,是有一定規則的,不是這個視頻理解的那樣。從他們氏族的稱呼中,就可知道他們的來處,來處就是「姓」,現在的居處就是「氏」,而這種稱呼是千古不變的,就像漢人的姓,也是傳承千年不變,不論跑到那裡,也不會輕易更改自己的姓。遊牧氏族也是這樣,不論跑到那裡,也不會輕易更改自己的氏族稱呼。氏族的稱呼,就是漢姓的來源,一律都是「wu-X-si」(有X氏)模式的,漢字習慣簡化,以中間的字「X」來做為他們的稱呼,或是以wu-x兩個字來稱呼。例如伏羲的音就是「wu-o-si」(即有后氏,來處即後代烏氏之戎的所在地),羌、戎、隴、藏、涼…等等,古代原音是「jon」,就是黃帝部族的有熊氏或有窮氏的「熊、窮」的音,只是因為各朝各代發音問題,寫成不同的漢字。商、周同源於黃帝的有熊氏,商、周就是「jon」的音創字而來,只不過商是從北方下來,周是從西方來,因地方的不同,發音有些稍為不同,且為了區別,周朝創了不同的字。大家用「wu-x-si」的模式去理解伏羲、黃帝、炎帝、大禹、夏、匈奴,就能知道其間的關係。 @Opium2000 5个月前 不是西北過來的。而是東北過來的。黃帝部落很可能是紅山文化南下。黃帝是有熊氏,其聯盟部落圖騰很多是熊、虎、鷹、狼等類。這都表明他們的東北亞屬性。換句話講,黃帝就是中國歷史上,從東北「入關」的部落。